皇甫謐과『鍼灸甲乙經』• 9
1. 皇甫謐(晉, A.D 215년~282년)• 9
2. ≪針灸甲乙經≫ • 10
新校正黃帝鍼灸甲乙經序 • 13
皇甫謐序 • 17
序 例 • 21
凡 例 • 23
卷之一 • 33
精神五藏論第一 • 35
五藏變腧第二 • 44
五藏六腑陰陽表裏第三• 48
五藏六腑官第四• 52
五藏大小六腑應候第五• 55
十二原第六• 67
十二經水第七• 70
四海第八 • 75
氣息周身五十營四時日分漏刻第九• 78
營氣第十• 88
營衛三焦第十一• 90
陰陽淸濁精氣津液血脈第十二• 96
津液五別第十三• 100
奇邪血絡第十四• 103
五色第十五• 106
陰陽二十五人形性血氣不同第十六• 116
卷之二• 137
十二經脈絡脈支別第一(上) • 139
十二經脈絡脈支別第一(下) • 159
奇經八脈第二• 181
脈度第三• 189
十二經標本第四 • 191
經脈根結第五 • 196
經筋第六 • 201
骨度腸度腸胃所受第七 • 214
卷之三 • 221
頭直鼻中髮際傍行至頭維凡七穴第一 • 223
頭直鼻中人髮際一寸循督脈却行至風府凡八穴第二 • 225
頭直俠督脈各一寸五分卻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 • 227
頭直目上入髮際五分却行至腦空凡十穴第四 • 229
頭緣耳上却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 • 230
頭自髮際中央傍行凡五穴第六 • 232
背自第一椎循督脈下行至脊骶凡十一穴第七 • 233
背自第一椎兩傍俠脊各一寸五分下至節凡四十一穴第八 • 235
背自第二椎兩傍俠脊各三寸下行至二十一椎下兩傍俠脊凡二十六穴第九 • 239
面凡三十九穴第十 • 242
耳前後凡二十穴第十一 • 246
頸凡七穴第十二 • 248
肩凡二十六穴第十三 • 250
胸自天突循任脈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 • 253
胸自輸府俠任脈兩傍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 • 255
胸自氣戶俠輸府兩傍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第十六 • 257
胸自雲門俠氣戶兩傍各二寸下行至食竇凡十二穴第十七 • 259
腋脇下凡八穴第十八 • 261
腹自鳩尾循任脈下行至會陰凡十五穴第十九 • 262
腹自幽門挾巨闕兩傍各半寸循衝脈下行至橫骨凡二十一穴第二十 • 265
腹自不容俠幽門兩傍各一寸五分至氣衝凡二十三穴第二十一 • 267
腹自期門上直兩乳俠不容兩傍各一寸五分下行至衝門凡十四穴第二十二 • 269
腹自章門下行至居髎凡十二穴第二十三 • 271
手太陰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四 • 273
手厥陰心主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五 • 277
手少陰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 • 280
手陽明及臂凡二十八穴第二十七 • 283
手少陽及臂凡二十四穴第二十八 • 286
手太陽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九 • 289
足太陰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 • 291
足厥陰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一 • 294
足少陰及股竝陰蹺陰維凡二十穴第三十二 • 296
足陽明及股凡三十穴第三十三 • 299
足少陽及股竝陽維四穴凡二十八穴第三十四 • 302
足太陽及股竝陽蹺六穴凡三十四穴第三十五 • 305
卷之四 • 309
經脈第一(上) • 311
經脈第一(中) • 324
經脈第一(下) • 334
病形脈診第二(上) • 352
病形脈診第二(下) • 360
三部九候第三 • 368
卷之五 • 375
針灸禁忌第一(上) • 377
針灸禁忌第一(下) • 390
九針九變十二節五刺五邪第二 • 396
繆刺第三 • 411
針道第四 • 422
針道終始第五 • 440
針道自然逆順第六 • 452
針道外揣縱舍第七 • 458
卷之六 • 461
八正八虛八風大論第一 • 463
逆順病本末方宜形志大論第二 • 470
五臟六腑虛實大論第三 • 476
陰陽清濁順治逆亂大論第四 • 488
四時賊風邪氣大論第五 • 491
內外形診老壯肥瘦病旦慧夜甚大論第六 • 495
陰陽大論第七 • 505
正邪襲內生夢大論第八 • 515
五味所宜五臟生病大論第九 • 518
五臟傳病大論第十 • 529
壽夭形診病候耐痛不耐痛大論第十一 • 540
形氣盛衰大論第十二 • 545
卷之七 • 549
六經受病發傷寒熱病第一上 • 551
六經受病發病寒熱病第一中 • 564
六經受病發傷寒熱病第一下 • 585
足陽明脈病發熱狂走第二 • 595
陰衰發熱厥陽衰發寒厥第三 • 599
太陽中風感于寒濕發痙第四 • 609
陰陽相移發三瘧第五 • 614
卷之八 • 633
五臟傳病發寒熱第一(上) • 635
五藏傳病發寒熱第一(下) • 647
經絡受病人腸胃五藏積發伏梁息賁肥氣痞氣奔豚第二 • 657
五藏六腑脹第三 • 671
水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第四 • 678
腎風發風水面跗腫第五 • 684
卷之九 • 689
大寒內薄骨髓陽逆發頭痛第一 • 691
寒氣客于五藏六腑發卒心痛胸痺心疝三蟲第二 • 695
邪在肺五藏六腑受病發咳逆上氣第三 • 701
肝受病及衛氣留積發胸脇滿痛第四 • 708
邪在心膽及諸藏府發悲恐太息口苦不樂及驚第五 • 713
脾受病發四肢不用第六 • 717
脾胃大腸受病發腹脹滿腸中鳴短氣第七 • 719
腎小腸受病發腹脹腰痛引背少腹控睾第八 • 727
三焦膀胱受病發少腹腫不得小便第九 • 738
三焦約內閉發不得大小便第十 • 741
足厥陰脈動喜怒不時發疝遺溺癃第十一 • 742
足太陽脈動發下部痔脫肛第十二 • 748
卷之十 • 749
陰受病發痺第一上 • 751
陰受病發痺第一下 • 760
陽受病發風第二上 • 769
陽受病發風第二下 • 779
八虛受痛發拘攣第三 • 790
熱在五藏發痿第四 • 792
手太陰陽明太陽少陽脈動發肩背痛肩前臑皆痛似拔第五 • 797
水漿不消發飮第六 • 800
卷之十一 • 801
胸中寒發脈代第一 • 803
陽厥大驚發狂癎第二 • 804
陽脈下墜陰脈上爭發屍厥第三 • 818
氣亂于腸胃發霍亂吐下第四 • 819
足太陰厥脈病發溏泄下痢第五 • 821
五氣溢發消渴黃痺第六 • 824
動作失度內外傷發崩中瘀血嘔血唾血第七 • 829
邪氣聚于下脘發內癰第八 • 834
寒氣客于經絡之中發癰疽風成發厲浸淫第九上 • 837
寒氣客于經絡之中發癰疽風成發厲浸淫第九下 • 840
卷之十二 • 855
欠噦唏振寒噫嚏泣出太息涎下耳鳴嚙舌善忘善飢第一 • 857
寒氣客于厭發暗不能言第二 • 868
目不得眠不得視及多臥臥不安不得偃臥肉苛諸息有音及喘第三 • 871
足太陽陽明手少陽脈動發目病第四 • 878
手太陽少陽脈動發耳病第五 • 885
手足陽明脈動發口齒病第六 • 889
血溢發衄第七 • 893
手足陽明少陽脈動發喉痺咽痛第八 • 895
氣有所結發瘤癭第九 • 897
婦人雜病第十 • 898
小兒雜病第十一 • 906